证券之星数据中心根据近三年发布的研报数据计算,海通证券陈先龙研究员团队对该股研究较为深入,近三年预测准确度均值为79.6%,其预测2024年度归属净利润为盈利12.61亿,根据现价换算的预测PE为11.7。
2025年1月2日,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太平”)公告称,旗下子公司太平再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平再保险”)在中国香港发行了亚洲首只双风险、双触发机制巨灾债券。
“巨灾债券作为一种新型风险管理工具,将巨灾保险风险通过证券化转移至资本市场,有助于提高保险市场对巨灾风险的承保能力,形成多层次的巨灾风险分担机制。巨灾债券与传统金融工具的相关性较低,也为资本市场投资者提供了分散风险的投资选择。”中国太平方面称。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此次太平再保险通过特殊目的保险公司Silk Road Re(丝路再保险)发行以中国地震和美国飓风为标的风险的巨灾债券,募集资金3500万美元,期限三年,分别以参数、行业损失指数为赔偿触发机制,为标的风险提供全额抵押保险保障。
中国太平方面表示,此举是中国太平支持中国香港巩固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强化国际风险管理中心功能的重要举措。
“双支柱”风险分散机制
2025年1月2日,中国香港保险业监管局(以下简称“香港保监局”)官网也披露了太平再保险发行巨灾债券一事。
香港保监局称,太平再保险透过一间特定目的保险公司Silk Road Re Limited(即丝路再保险)发行巨灾债券,发行总额为3500万美元,由2025年1月1日起的三年内为美国的具名风暴及中国内地的地震提供保障。
据悉,香港致力于发展成为国际领先的风险管理中心,香港特区政府自2021年推出ILS特定监管制度以及资助先导计划,吸引全球保险企业以及其他机构来港发行ILS,期望将香港打造为发行ILS特别是巨灾债券的理想地点,目前已有6只ILS产品在港成功发行。
太平再保险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此次发行债券同时为中国地震和美国飓风的双风险提供保障,两个风险分别采用参数触发机制、行业损失触发机制,在亚洲属于首创。主要是基于公司全球产险业务组合和风险管理的需要,希望通过首只巨灾债券的发行,为主要巨灾风险暴露地区的业务提供进一步保障。双触发机制是综合考虑中国地震和美国飓风的风险特点所设计的,亦符合国际资本市场的偏好。”
该负责人对记者表示:“通过发行巨灾债券,太平再保险得以构建传统再保险和保险风险证券化‘双支柱’风险分散机制,完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增强巨灾保险保障能力,更好地服务行业可持续发展。”
支持保险风险证券化探索
随着全球极端天气频发,以巨灾债券为代表的保险连接证券(ILS)愈加引发市场关注。
据悉,巨灾债券可以覆盖不同自然灾害风险类型,包括风暴、地震、洪水、野火、台风等;巨灾债券通常涉及两种及以上灾害风险。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包括巨灾债券在内的各种保险连接证券,存量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占整体再保险行业总资本供给的16%左右。其中,巨灾债券是占比最高的一种保险连接证券,占比40%左右。2023年,巨灾债券余额约450亿美元,发行量164亿美元,近十年增速为7%。
亚洲是自然灾害高发地区,随着风险累积的上升,亚洲巨灾债券市场存在巨大发展机会。2019年开始,中国香港积极推广巨灾债券,不断完善监管框架,2021年推出专属规管制度及资助先导计划,为每笔巨灾债券提供最高1200万港元的补贴。
值得一提的是,巨灾债券具有风险调整后回报较高、与主要金融资产相关性低、对经济和金融市场风险暴露较小、高票息收益等优势。
根据Artemis数据,2002年至2023年,巨灾债券的年均投资收益率为7.1%,高于市场大部分金融资产,且波动性相对较低。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也表明,在其过去发行的30只巨灾债券中,仅6只被触发付款。巨灾债券以其优秀的期望收益率和分散化配置工具属性赢得市场青睐。
从国际经验来看,保险市场的巨灾风险证券化通常要建立在巨灾保险发展比较成熟的基础之上,而我国巨灾保险目前还处于局部试点阶段。加快培育我国巨灾债券市场,有助于实现保险市场与债券市场良性互动,提升巨灾保险的风险保障功能。
在2024年1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财险司公开表示,将开展保险风险证券化探索,挖掘再保险需求。2024年8月,在答复全国政协委员关于加快试点推进保险风险证券化的相关提案时表示,支持保险公司根据自身风险管理需要,开展保险风险证券化实践探索。
金融监管总局公开表示,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分两步推动保险证券化工作。短期内,支持保险公司开展保险风险证券化研究,根据自身风险管理需要在香港发行保险连接证券,积累发行经验,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中长期内,总结样板经验,深入开展调研,对保险连接证券发行的法律基础、监管政策进行国际比较研究私募和股票的区别,探索构建多层次保险风险分散体系。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专业期货配资_期货配资交易_期货配资门户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