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秦国变法图强,积蓄了丰厚的国家实力与人才储备。常言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但是在战国七雄的四位名将之中,秦国就独占其二:白起与王翦,白起侍奉秦昭襄王,也就是秦始皇的曾祖父,王翦侍奉秦始皇。四代人涌现出两位名将,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了秦国军事实力的强大。
同样是秦国的名将,但是白起与王翦的命运却截然不同,白起年暮被剥夺了一切职位,贬为士兵最终被逼自杀;而王翦却富泽三代,他与儿孙三人均为秦国重臣,都十分受秦王信任。那么在这之后有着什么样的秘密?为什么王翦就能在激烈的朝堂斗争中保全自身,不受秦王猜忌呢?
在后世人的眼中,白起在军事方面的成就是高于王翦的,白起于公元前294年担任左庶长领兵作战,公元前257年被秦昭襄王贬为士卒后逼迫自杀,大起大落之间是叫人匪夷所思的战绩与杀戮,根据《史记》与《资治通鉴》的记载,白起一生为秦国攻下七十余城,他指挥的秦军杀敌将近百万,占到了战国时期战争中士卒死亡的一半。
而王翦与之相比就略显逊色,但仍然也是百战百胜。始皇十一年,王翦初次作为主将带兵攻打赵国,一举拿下九个城池。首战告捷,王翦在秦军之中声威大振,连破九城的战绩比起白起初次领军甚至更为出色。
01
以正合,稳中求胜
《孙子兵法》有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与善用奇兵的白起不同,王翦的用兵章法并不奇诡难测,而是以正面大势压倒对手取胜,稳中求进。配合上秦国强大的国力,犹如泰山压顶,令人难以对抗。
可以说王翦的成功不在于出其不意的偷袭与突击,而在于步步为营的稳定推进以及秦军强大的实力,王翦的胜利不是他一个人的胜利,而是秦国几代人的变法图强的积累以及对外敌的削弱,其中白起功不可没,白起在伊阙交战中斩杀魏、韩联军二十四万人,又在长平之战中杀死赵国士卒共计约四十五万,并且为秦国夺得了大量的土地。
这些使得中原诸雄元气大伤,此消彼长之下,到了秦始皇这一代,秦国与其他诸侯国的实力差距已经犹如天堑。虽然白起并没有率军真正灭亡哪个大国,可是他为秦国做出的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这也为王翦破灭三国打下了伏笔。
第一个被王翦扫灭的国家是赵国,秦赵二国积怨已久,而且在长平之战中赵国四十五万青壮年被白起坑杀,久久未能恢复元气,面对王翦的进攻自然无法抵抗。仅过了一年多,始皇十九年,王翦率兵攻破赵国,赵王被俘。
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历史上的大事件,那就是荆轲刺秦王,始皇帝逃得一命后,便派王翦出兵攻打燕国。这次仍然是牛刀小试,王翦很快就攻破了燕国都城,燕王外逃。值得一提的是,燕王出逃之后,秦国的目标又转向了魏国与楚国,这次派出的将领是王翦之子王贲,事实证明虎父无犬子,王贲率军连败楚魏两国,魏国被灭。
02
告老还乡,暂别朝堂
至此战国七雄中韩、赵、魏国已灭,燕国都城被破,楚国屡战屡败。始皇帝决定一鼓作气,歼灭楚国,始皇帝对此做了一个战前分析,商讨由谁带兵、带多少兵能够攻破楚国,主要人选有二:李信与王翦。
李信属于青壮派,英勇威武,曾经率领几千秦军大破燕军,活捉太子丹。他的骁勇与一往无前的锐气十分受秦始皇喜爱,始皇帝认为自己要想完成统一大业,就需要这样年轻气盛的青年将领为自己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扫清敌军,自然是越快越好,所需要的兵力越少越好,这样才能体现出将领高超的指挥技巧与过人的胆量。
李信果然不负秦始皇的厚望,他提出只要二十万士兵就能击败楚国。而王翦就显得老成稳重得多,他提出需要六十万士兵才能击败楚国。这样的稳重在秦始皇看来就成为了暮气沉沉以及丧失锐气的表现,更何况三倍的出兵差距自然让他选择以更少的代价换取同样的收获。因此秦始皇在选择李信出兵伐楚的同时,还不忘调侃王翦:“王将军老矣,何怯也!”
王翦见自己的计策不被采纳,秦王又对自己颇为轻视,产生了激流勇退的心思,便以身体抱恙为由请求回乡养老。可以说如果李信的进攻顺利攻破楚国,那么王翦便不会再复起。
毕竟此时的王翦王贲父子二人均为军中大将,势力十分庞大,王翦此时的退出可以说是为自己的儿子铺下道路。可是客观事实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夸下海口的李信伐楚失利,他与蒙恬起初连连告捷,一路高歌猛进,但事实却是楚国武安君项燕有意而为之,故意将李信蒙恬引入楚国腹地之后,领兵群起而攻之。
李信大败的消息传回国内,始皇帝大怒,但他也深知胜败乃兵家常事。因此始皇帝并未严惩李信,而是亲自乘车赶往王翦的老家,向王翦道歉并请求他领兵出征。王翦先是以身体不好相推脱,但是架不住一向高傲的始皇帝好言好语,于是以出兵六十万为条件答应了始皇帝。
这里也可以看出王翦的谋身之道,在王翦看来,即便可以讨价还价,但君王的命令是不能违背的,臣子最终还是要遵从。如果要论劳苦功高,秦国有谁能比得上武安君白起吗?可是白起三次拒绝挂帅出征,最终被贬为士卒,赐剑自刎。更何况此时的始皇帝虽然是对自己好言好语,但是实际上却是为了顺利攻占楚国而非真的尊重自己,因此若是自己因为之前所受的嘲讽负气,那么等待自己的将会是更大的折辱。
03
下游集装箱行业周期性波动,影响()(603062.SH)首发募投项目延期。
自递表以来,毅合捷已经经历了两次中止审核。2023年9月30日和2024年3月31日,公司因财务资料过期需补充提交而中止审核。值得关注的是,毅合捷在2020年至2023年期间进行了多次大额现金分红,三年内累计分红高达1.76亿元。
宝刀未老
领兵出征的王翦在灞上与始皇帝告别,临出发前,王翦公然向始皇帝请求了许多良田美宅等不动产,秦始皇自然是满口答应,而且也毫不动怒,还大笑着对王翦说:“王将军还缺钱吗?”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到了函谷关,王翦一路上已经五次向国内派出使者,而且都是为了向始皇帝请求良田。这下连周遭的人都看不惯了:“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似乎表现地太过贪婪,有些过分了。但是王翦并未感到尴尬,而是对部下做出解释,作为多次率领重兵出征却不遭猜忌迫害的朝中老臣,他的一番解释又一次体现了他的老辣。
有关于秦始皇的评价往往是褒贬不一,但是关于他的粗暴多疑,史书上的记载却出奇地一致,王翦早就看透了这一点。此时的他,率领着全国的主力士兵,而且王翦本人在军中的威望很高,必然被秦始皇所猜忌。讨要诸多的良田美宅作为赏赐,是为了让秦始皇认为自己贪恋财物,通过自污的方式令秦始皇对自己放下猜疑之心。
在自污之后,仍然要回归到作战指挥中来。王翦率领秦军屯兵平舆,楚国也举全国之力与秦军对峙,大战一触即发,而王翦却下令秦军就地休整,全然不提进攻事宜。即使楚军多次挑衅,王翦也不为所动,指挥士兵沐浴休憩、吃好喝好,把一场灭国之战变成了六十万秦军的集体郊游。
六十万人每天的粮草的消耗与运输成本是十分庞大的,对于秦国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负担,为什么王翦要选择在这个时候按兵不动呢?理由有二:一是秦军属于劳师袭远,长途跋涉必定十分疲惫;楚军坐拥地利,属于以逸待劳;贸然与楚军交战无疑是自曝短处。
二是为了蓄势,《孙子兵法》有云:“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意思是善于作战者,他所造成的势态对于敌军来说万分险恶,他进攻的节奏也是短促有力。王翦正是在为了进攻而造势,楚军兵力处于劣势,而且在与秦军的过往交战输多胜少,必然不敢主动进攻秦军营寨,反而还要日夜提防秦军的突击,长期下来必定身心俱疲。而秦军却士气充足,王翦按兵不动正是为了让秦军与楚军在士气上拉开差距,让己方在势态上占据有利地位。
届时秦军以士气饱满之多数,攻士气低迷之少数,必然是摧枯拉朽。果不其然,在王翦探查得知秦军之中已经有士兵以投石比赛为乐时,知道秦军士卒已经是体力充沛,可以一战。而楚军见秦军不出战,便向东转移,王翦骤然发难,六十万秦军如洪水决堤之势,打破楚军,斩杀楚国武安君项燕,楚国至此灭国。
值得一提的是,项燕是项羽的祖父,而项羽在多年以后大破秦军,俘获了王翦的孙子王离,这也可以说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当然这都是后话。在王翦大破楚军,活捉楚王的同时,伐楚失利的李信与王贲也率军平定了燕国与齐国。
据史籍记载,公元前221年,也就是始皇帝二十六年,秦国一统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王翦为首的王氏一族与蒙氏居功最伟。
对于王翦,太史公的评价褒贬参半,认为王翦在用兵方面卓绝非凡,为国家立下立下汗马功劳,但是他深受秦始皇信任,被皇帝以师长之礼尊重,却只图自保,未能辅佐秦王实行仁政。并且司马迁把王翦与白起相比,认为白起用兵出奇制胜,以阴谋胜,王翦用兵稳中求进,以大势压人,是为阳谋。
但是二者均有不足,白起料敌合变,却不通政治,交恶范睢,抗命昭襄王,可以说是自取灭亡于朝堂之上。而王翦通晓世事,懂得自污保身,却没有尽到做臣子的本分,只图自保,不能劝诫秦始皇树立仁政。或许这也是事实的一部分,秦始皇虽然统一六国,但是秦朝皇帝的高压统治却二世而亡,王翦这样的明哲保身之流又要对此担负起多少责任呢?这其中的问题值得让人思考。
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
撰文:烁点 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本文为 原创港股开户配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白起王翦秦始皇秦国秦军发布于:天津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专业期货配资_期货配资交易_期货配资门户观点